封閉的迴路

──在最初的階段,絲毫都沒有「先驅」這類東西,和領導
般的人存在嗎?

村上 我曾經到東京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去,旁聽奧姆真理
教的審判,記了幾本審判紀錄的筆記。也認為應該寫點什麼
關於那個的東西,不過那時候有關奧姆真理教的事件,我覺
的自己已經變得不想寫根據事實的東西了。不過另一方面,
也不想寫成小說。我主要是去聽有關林泰男的公審,一直看
著活生生的血肉之軀站在眼前,事實太沉重了。並不是能那
麼簡單地一轉手就拿來當作小說題材使用的東西。
那麼要寫什麼呢?我想當初自己切身感受到的各種諸如真
實的感情、印象、困惑之類的東西,只能改寫成完全不同形
式的東西。關於奧姆真理教和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的相關情
況、關於審判等,在我心中所累積的東西,我想以某種別的
形式收藏起來。我想這如果當成主題可能太大了。
《黑夜之後》中也隨處滲透著我這方面的感情,和各種幽
暗的感想。那是自然衍生的東西。但在像《1Q84》這樣
長篇的故事中,要怎麼將這些東西表現出來就成為很難的問
題了。因為中篇和長篇,題材所擁有的重量截然不同。只是
若以《1Q84》的情況來說,不就是在structure(結構)
中,帶進那個主題並加以組合嗎?我是這麼認為的。
被麻原命令在地下鐵電車中施放沙林毒氣,而受到死刑宣
判的那些人,到現在可能都還無法真實地感受,無法把那當
作現實吧?這些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接近奧姆真理教,例如去
瑜伽教室上瑜伽課的時候,進入了宗教領域。在不明所以之
間就被拉進另一個世界了,我想那些人這樣的想法很強烈。
然而,在這個世界現實上他們所做的事情,是只能被處以唯
一死刑的行為。那對他們來說,感質上可能像一種假想的現
貨。常常有人說,如果沒有那樣的狀況,他們多半是認真的
青年,就算有一點太過認真之處,應該也可以很普通地生活
下去。
繼續閱讀 封閉的迴路

加泰隆尼亞演說全文

作者: FFWillie (海綿寶!) 看板: mknoheya
標題: Re: [情報] 加泰隆尼亞演說全文
時間: Wed Jun 15 11:20:18 2011

http://archetyping.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15.html

村上春樹於加泰隆尼亞的得獎演講全文翻譯:以非現實性的夢想家而言

2011年6月15日水曜日 § 0

日文全文:村上春樹:際賞原稿全文(上)(下)

以非現實性的夢想家而言

我,在兩年前的春天曾經拜訪過巴賽隆那。簽名會的時候,聚集了大批的讀者。他們排成
長長的行列,花了一個半小時也沒辦法全部簽完。如果要說為什麼花了這麼久的時間?則
是因為有許多的女性讀者希望我親吻他們,而且親吻都花了些時間。

雖然現在為止我曾經到許多都市舉辦過簽名會,但有女性讀者求吻這件事情,世界上只有
巴賽隆那而已。這讓我了解到巴賽隆那是多麼棒的都市。美麗的街道裡有長久的歷史與高
度的文化,再回到這裡,對我來說是很幸福的。

不過很遺憾的,今天不是講有關親吻的事情。我不得不說些比較深入的事情。
繼續閱讀 加泰隆尼亞演說全文

泰北。異域

2011年 3月 5日 (六) 天氣冷

事情間都有莫名的關係連接起來,在我意識沒有觸及的地方。就像村上春樹的<<發條鳥年代記>>裡的間宮中尉一樣,他跟發條鳥先生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有一股人的血腥、暴力的力量,人所無法抗衡的力量,將所有的人都網羅在一起。

今天我跟室友聊到他未來工作的問題,他說,他因為孤軍後裔的身份,而拿到中華民國的國籍是蠻意外的。在其他的國家,像是歐美等國,發永久居留或國籍,是看你的專業;但在中華民國卻不是這樣,是看你的歷史。一位在越戰的時候沒有撤離的美軍所生下的後裔,後來可以取得美國國籍嗎?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華民國卻發生了。他也說,不僅如此,在中華民國有的機構,在緬甸也有,簡直就是「異域」。喔!你也知道「異域」。他說,對啊,在緬甸就是看曾燄的書,來到台灣就看柏楊的書,因為在緬甸看不到柏楊的書,但是曾燄的文筆跟柏楊很像。
繼續閱讀 泰北。異域

發條鳥先生

拿到發條鳥 <刺鳥人篇> 這本書,大概是我高三的時候,
但我到了研究所考試的時候,才把它看完。再回頭去看<鵲賊篇>和<預言鳥篇>
這也是我的第一次看的村上春樹作品,第一次就看這麼大部頭的書,可能跟其他
的村上迷不太一樣。XD

不過我想討論的是 井 和發條鳥先生的 黑斑 (雖然我已經忘記哪裡是在哪裡了 XD)

或許是為了救回妻子,發條鳥先生臉上才長了黑斑,它的功用與納茲梅格的假縫
有同樣的療效。假縫我暫且稱它為「能夠將生命的空虛填補起來」好了。
這是經過喪失了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或經歷了戰爭中死亡的無力感後而擁有的吧,
就是當納茲梅格從中國逃出來後。

這樣的死亡,可以從村上戰爭的描寫中而得知。空氣中充滿了血的味道,而這血
不會令人害怕,只會令人陷進無盡的絕望中。你會聽到『唧 噫噫噫噫噫噫…』
發條鳥繼續在叫了,牠好像又再旋轉世界的發條了。

繼續閱讀 發條鳥先生

[轉載] 村上春樹出席耶路撒冷文學獎頒獎典禮講稿

作者: Norman (空轉) 看板: persist
標題: [轉載] 村上春樹出席耶路撒冷文學獎頒獎典禮講稿
時間: Sun Mar 1 22:49:48 2009

也可以看朱學恆翻的版本
http://blogs.myoops.org/lucifer.php/2009/02/25/alwaysstandontheeggsi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7d291cdae6269d0f

「Always on the side of the egg 永遠站在雞蛋的一側」

Good evening. I have come to Jerusalem today as a novelist, which is to say
as a professional spinner of lies.
各位晚上好,我今天作為一名小說家來到耶路撒冷的,也就是說一名職業謊言製造者。

Of course, novelists are not the only ones who tell lies. Politicians do it,
too, as we all know. Diplomats and generals tell their own kinds of lies on
occasion, as do used car salesmen, butchers and builders. The lies of
novelists differ from others, however, in that no one criticizes the novelist
as immoral for telling lies. Indeed, the bigger and better his lies and the
more ingeniously he creates them, the more he is likely to be praised by the
public and the critics. Why should that be?
當然,並不是只有小說家才說謊的。政治家也說謊,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外交官和將軍
有時也要說著他們自己的謊言,就如同二手車推銷員、劊子手以及建築師一樣。但是,
小說家的謊言與其他人不一樣,因為沒有人會批評小說家,稱他們說謊不道德。實際上
,小說家的謊言說得越大越好,編造謊言的能力越高明,他才更可能受到公眾和評論家
的認可和好評。這是為什麼呢?

My answer would be this: namely, that by telling skilful lies–which is to
say, by making up fictions that appear to be true–the novelist can bring a
truth out to a new place and shine a new light on it. In most cases, it is
virtually impossible to grasp a truth in its original form and depict it
accurately. This is why we try to grab its tail by luring the truth from its
hiding place, transferring it to a fictional location, and replacing it with
a fictional form.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is, however, we first have to
clarify where the truth-lies within us, within ourselves. This is an
important qualification for making up good lies.
我的答案是:通過更有技巧地說謊——也就是說,創作看起來似乎是真實的小說——小
說家才能夠將真相帶到新的地方,才能讓新的陽光撒到這片新的土地上。在多數情況下
,幾乎不可能以其原始形式掌握真相,也不可能準确地闡述真相。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將
真相從眾多掩蓋之中拉出來,將它放到一個虛幻的地方,再用一種虛幻的形式將它替代
。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清楚真實的謊言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
。這是要想編造完美謊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資質。

Today, however, I have no intention of lying. I will try to be as honest as I
can. There are only a few days in the year when I do not engage in telling
lies, and today happens to be one of them.
但今天,我并不想說謊。我會盡可能地做到誠實。這也是一年當中我不說謊的為數不多
的幾天之一,今天碰巧就是其中之一。

So let me tell you the truth. In Japan a fair number of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come here to accept the Jerusalem Prize. Some even warned me they would
instigate a boycott of my books if I came. The reason for this, of course,
was the fierce fighting that was raging in Gaza. The U.N. reported that more
than a thousand people had lost their lives in the blockaded city of Gaza,
many of them unarmed citizens–children and old people.
讓我來告訴你們真相。在日本有許多人建議我不要來這裏接受“耶路撒冷文學獎”。甚
至有些人警告我,如果我要堅持來的話,他們就會掀起抵制閱讀我的小說的活動。當然
,原因是加沙的戰爭正如火如荼。據聯合國報道,已經有一千多人在已封鎖的加沙城失
去了他們的生命,許多都是手無寸鐵的平民——孩子和老人。

Any number of times after receiving notice of the award, I asked myself
whether traveling to Israel at a time like this and accepting a literary
prize was the proper thing to do, whether this would create the impression
that I supported one side in the conflict, that I endorsed the policies of a
nation that chose to unleash its overwhelming military power. Neither, of
course, do I wish to see my books subjected to a boycott.
在接到這個獲獎通知後我不斷地問自己,是否要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來耶路撒冷,接受
這樣的文學獎是否是現在該做的事情,這樣做是否會讓人生一種印象,說我支持沖突
中的其中一方,說我支持選擇向世界展示其龐大軍事力量的國家的政策呢。當然我也不
希望看到我的書遭到抵制。

Finally, however, after careful consideration, I made up my mind to come
here. One reason for my decision was that all too many people advised me not
to do it. Perhaps, like many other novelists, I tend to do the exact opposite
of what I am told. If people are telling me– and especially if they are
warning me– “Don’t go there,” “Don’t do that,” I tend to want to “go
there” and “do that”. It’s in my nature, you might say, as a novelist.
Novelists are a special breed. They cannot genuinely trust anything they have
not seen with their own eyes or touched with their own hands.
但最後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我還是決定來到耶路撒冷。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原因
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不想讓我來這裏。可能與許多其他小說家一樣,我總是要做人們反
對我做的事情。如果人們對我說——并且特別是如果他們警告我——“不要去那裏”、
“不要這樣做”,我就偏偏要去那裏,偏偏要這樣做。你可能會說,這就是小說家的性
格。小說家是另類。如果他們沒有親眼所見,沒有親手觸摸,他們是不會真正相信任何
事情的。

And that is why I am here. I chose to come here rather than stay away. I
chose to see for myself rather than not to see. I chose to speak to you
rather than to say nothing.
這就是我來到這裏的原因。我選擇來這裏,而不是逃避。我選擇親自來看一看,而不是
回避,我選擇在這裏向大家說幾句,而不是沉默。

Please do allow me to deliver a message, one very personal message. It is
something that I always keep in mind while I am writing fiction. I have never
gone so far as to write it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aste it to the wall:
rather, it is carved into the wall of my mind, and it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請允許我在這裏向你們傳遞一條信息,是一個非常私人的信息。在我寫小說時我總是在
心裏牢記,但我從來都不會把它寫在紙上,貼在牆上,我是把它刻在了心靈的牆上,這
條信息是這樣的:

“Between a high, solid wall and an egg that breaks against it, I will always
stand on the side of the egg.”
“在一座高大堅實的牆和與之相撞的雞蛋之間,我永遠都站在雞蛋的一側”。

Yes, no matter how right the wall may be and how wrong the egg, I will stand
with the egg. Someone else will have to decide what is right and what is
wrong; perhaps time or history will do it. But if there were a novelist who,
for whatever reason, wrote works standing with the wall, of what value would
such works be?
是的,無論牆是多麼的正确,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都站在雞蛋的一側。其他人可能會
判斷誰是誰非,也許時間或歷史會來判斷。但是,如果一個小說家無論因何種原因站在
牆的一側來創造,那麼他的作品的價值何在呢?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is metaphor? In some cases, it is all too simple and
clear. Bombers and tanks and rockets and white phosphorus shells are that
high wall. The eggs are the unarmed civilians who are crushed and burned and
shot by them. This is on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這個比喻是什麼意思呢?在有些時候,非常簡單明了。轟炸機、坦克、火箭以及白磷彈
就是那堵高牆,雞蛋是被這些武器毀滅、燒傷并擊斃的手無寸鐵的百姓。這就是這個比
喻的其中一層含義。

But this is not all. It carries a deeper meaning. Think of it this way. Each
of us is, more or less, an egg. Each of us is a unique, irreplaceable soul
enclosed in a fragile shell. This is true of me, and it is true of each of
you. And each of us, to a greater or lesser degree, is confronting a high,
solid wall. The wall has a name: it is “The System.” The System is supposed
to protect us, but sometimes it takes on a life of its own, and then it
begins to kill us and cause us to kill others–coldly, efficiently,
systematically.
但是,并不僅僅是這些。它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我們來這樣考慮一下,我們中的每一
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一個雞蛋。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存在于一個脆弱外殼中唯一的、不
可替代的靈魂。我也一樣,對你們中的每一個人也一樣。并且,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在某
種程度上也面臨著一堵高大堅實的牆。這個牆有一個名字:那就是“體制”。這個體制
本來是要保護我們的,但是有時候它會呈現出它自己的一面,然後就開始殘殺我們,并
使我們去殘殺他人——冷酷、有效、系統地殘殺。

I have only one reason to write novels, and that is to bring the dignity of
the individual soul to the surface and shine a light upon it. The purpose of
a story is to sound an alarm, to keep a light trained on the System in order
to prevent it from tangling our souls in its web and demeaning them. I truly
believe it is the novelist’s job to keep trying to clarify the uniqueness of
each individual soul by writing stories–stories of life and death, stories
of love, stories that make people cry and quake with fear and shake with
laughter. This is why we go on, day after day, concocting fictions with utter
seriousness.
我寫小說也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要給予每一個靈魂以尊嚴,并且讓他們接受陽光的沐浴。
情節的目的聽起來是一種警報,是對體制進行光芒的培訓,阻止它將我們的靈魂纏結在
它的圈套中,防止踐踏我們的靈魂。我忠實地相信,小說家的職責就是通過創作故事—
—關于生死、關于愛情、讓人哭泣和顫慄以及讓人大笑不已的故事,讓人們意識到每一
個靈魂的唯一性。這就是我不停創作的原因,日復一日,以十分嚴肅的態度創作小說。

My father passed away last year at the age of ninety. He was a retired
teacher and a part-time Buddhist priest. When he was in graduate school in
Kyoto, he was drafted into the army and sent to fight in China. As a child
born after the war, I used to see him every morning before breakfast offering
up long, deeply-felt prayers at the small Buddhist altar in our house. One
time I asked him why he did this, and he told me he was pray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d died in the battlefield. He was praying for all the people who
died, he said, both ally and enemy alike. Staring at his back as he knelt at
the altar, I seemed to feel the shadow of death hovering around him.
我的父親是在去年去世的,享年九十歲。他是一名退休教師,是一名兼職佛教高僧。他
從京都的研究生院畢業後,應徵入伍,被派到中國打仗。作為一個戰後出生的孩子,每
天早晨在早飯前,我總是看到他的在我家的小佛教祭壇前非常虔誠地長時間地祈禱。有
一次我就問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就告訴我說,他是在為戰爭中死去的人們祈禱。他
說,他為所有死去的人祈禱,無論是同盟還是敵人。當我看著他跪在祭壇前的背影時,
我似乎感受到了纏繞在他周圍的死亡的陰影。

My father died, and with him he took his memories, memories that I can never
know. But the presence of death that lurked about him remains in my own
memory. It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I carry on from him,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我的父親去世了,帶著他的記憶,我永遠都不可能知道的記憶。但是環繞在他周圍的那
些死亡卻留在了我自己的記憶中。這是我從他那裏學習到東西之一,也是最重要的東西
之一。

I have only one thing I hope to convey to you today. We are all human beings,
individuals transcending nationality and race and religion, and we are all
fragile eggs faced with a solid wall called The System. To all appearances,
we have no hope of winning. The wall is too high, too strong–and too cold.
If we have any hope of victory at all, it will have to come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utter uniqueness and irreplaceability of our own and others’
souls and from our believing in the warmth we gain by joining souls together.
今天我也希望向你們傳達一個信息。我們都是人類,是超越國籍、種族和宗教的個體的
人,我們都是脆弱的雞蛋,要面臨被稱作“體制”的堅實的牆。從外表來看,我們根本
就沒有贏的希望。這堵牆太高太堅實——并且太冷酷了。如果我們有一點戰勝它的希望
,那就是來源于我們對我們自己以及他人靈魂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信念,來源于我們
對於靈魂聯合起來可獲得溫暖的信念。

Take a moment to think about this. Each of us possesses a tangible, living
soul. The System has no such thing.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exploit
us. We must not allow the System to take on a life of its own. The System did
not make us: we made the System.
花一點時間來考慮這些,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有形的生動的靈魂,而體制沒有。我們不
能讓體制來剝削我們。我們不能讓體制現出它自己的一面。不是體制創造了我們,而是
我們建立了體制。

That is all I have to say to you.
這就是這想要對你們說的。

I am grateful to have been awarded the Jerusalem Prize. I am grateful that my
books are being read by people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the readers in Israel. You are the biggest reason
why I am here. And I hope we are sharing something, something very
meaningful. And I am glad to hav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peak to you here
today.
非常感謝授予了我耶路撒冷文學獎。我也非常感謝世界各地有那麼多人看了我寫的書。
我還要感謝以色列的讀者們。你們是我來到這裏的最主要原因。我希望我們能夠分享一
些東西,一些有非常有意義的東西。我也非常高興今天有機會在這裏發言。

Thank you very much.
謝謝大家。

[轉錄][副刊]跑馬拉松的村上春樹‧賴明珠

作者: LCL (唔~) 看板: (某隱形看板)
標題: [轉錄][副刊]跑馬拉松的村上春樹‧賴明珠
時間: Sat Dec 29 10:18:33 2007

※ [本文轉錄自 AAAAAAAA 看板]


■跑馬拉松的村上春樹

賴明珠    2007/12/27



    「第一本小說得新人獎可能是偶然,每一本小說都受歡迎卻絕對不是偶然。」
最近村上春樹出一本有關他跑馬拉松的書「說到跑步時我要說的是」,提到他如何
開始跑步,以及跑步對他寫小說的影響。二十幾年來如果村上春樹沒有持續跑馬拉
松,今天我們可能讀不到他一本又一本充滿想像力的動人小說,或者即使可以讀到
,也會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小說。

     
    與眾不同的小說家

    所謂「文如其人」一點也沒錯,村上春樹的小說無論文體或故事或主角的個性
,都讓人感覺非常不同,可以想像作者的與眾不同。讀者之間逐漸形成「非常村上
」這樣的流行語,不僅指文體的特色,更成為對一個人品味好壞的判別指標。形容
一個朋友「非常村上」,等於一面說他「很有品味」,一面數落他「有點臭脾氣」
。無論言行舉止、個性偏好,到莫名其妙不屈服的堅持執拗都很像村上春樹小說中
的主角。


    要說村上春樹是一位與眾不同的小說家。可以從很多方面來說,例如他這一生
中從來沒有當過上班族,他開過爵士音樂咖啡廳,他不和文壇其他作者交往,極少
接受媒體採訪等不勝枚舉,但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是他跑馬拉松。不但在日本各
地跑,也到過希臘、波士頓、紐約、夏威夷各地跑。


    將近三十年前,二十九歲寫下處女作「聽風的歌」榮獲「群像新人獎」時,他
還在開一家放爵士音樂的咖啡廳,接著第二本「1973年的彈珠玩具」,都是打烊後
半夜在廚房桌上寫的,因此段落都很短。


    為了能專心寫長一點的小說,他毅然把店轉讓給別人,把家搬到千葉去,專心
閉門寫稿,幾乎斷絕和外界的一切聯繫,半年後完成「尋羊冒險記」,這三本小說
,文體獨特風格清新,立刻受到年輕讀者喜愛,早期「三部曲」確立了他在文壇的
地位,使他被譽為「八十年代文學旗手」。


    完成「尋羊」後,他下定決定要當一個專業小說家,並開始認真地天天跑步。
跑步的優點是不需要同伴,也不像打網球或游泳那樣需要球場或游泳池的設施,只
要有一雙跑步鞋,有馬路或操場就可以跑。每天跑步之後,戒煙也成了自然的趨勢
。當然戒煙並不簡單,但總不能一面抽煙一面天天跑步,在想「跑更長」之下,戒
煙也成為和過去的生活訣別的一種象徵。


    肉體與精神

    他認為當一個傑出小說家需要的兩大條件,一個是高度的「集中力」,一個是
長久的「持續力」。村上藉著跑馬拉松,自我鍛鍊這兩方面的力量,他相信只有不
斷鍛鍊肉體的持續力,才能維持長期寫作所需要的精神高度集中。


    村上無法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但喜歡的事情卻會徹底做好。他覺得自己
不擅長短跑,無法跑很快,卻適合很有耐心和毅力地持續跑長距離。


    剛開始跑時,還沒辦法跑很遠,一天頂多跑二十分到三十分的程度,就喘不過
氣了。不過繼續跑之間,身體積極地適應,距離漸漸拉長,呼吸的節奏也漸漸穩定
下來。每天把跑步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和三餐吃飯、睡覺、家事、工作一樣,放進
日常生活的循環中,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


    1983年開春第一次參加5公里的路跑。5月參加山中湖15公里的路跑。6月開始想
試試看自己能跑多遠,於是一個人在皇居周圍一圈一圈地試跑。跑了7圈,相當於35
公里,以普通的速度跑,並不覺得太痛苦,腳也完全不痛。這樣的話說不定可以跑
馬拉松。因為聽說馬拉松最難過的部分是在跑過35公里的時候來臨的。


    這時候感覺過了三十歲的自己,現在還潛藏著很多可能性,這未知的部分,是
因為跑步而逐漸發現的。飲食方面也漸漸改成以蔬菜為中心,米飯、肉類和酒量都
減少,蛋白質以魚類為主。33歲正式展開跑者的生活,也可以說是專業小說家生涯
的真正起點。


    1983年7月村上春樹來到希臘,決定一個人從雅典跑到馬拉松的村子。採取和原
始路線從馬拉松跑到雅典相反的方向跑。為什麼採取逆方向呢?因為清晨從雅典中
心出發,可以避開道路尖峰時間的壓倒性交通量。為什麼要特地跑到希臘去一個人
跑42公里呢?因為正好有一家男性雜誌社問他「要不要到希臘幫我們寫一篇旅行遊
記?」由希臘政府提供機票。他想正好試試自己的腳力。


    「何不跑跑看全程馬拉松?」


    在希臘跑
 
    盛夏的希臘天氣熱得不得了。連狗都躲起來睡午覺在時候,跑馬拉松簡直瘋了
。名副其實在和太陽賽跑。


   攝影師景山正夫和編輯一起坐在車上同行伴跑。景山看到村上認真地準備跑的
樣子驚訝地問。

   「你真的要跑全程嗎?」

   「當然,就是為了這個來的啊。」

    「是嗎?可是我以為這種企劃,很少人會跑全程,大多只是拍個照片,中途省
略呢,沒想到你真的要跑。」


   清晨五點半從雅典奧林匹克會場的體育館出發,一路跑到馬拉松村時,太陽才
剛剛升起。沿路上坡下坡的路交互出現,從內陸跑向海岸,離開都心,經過鄉間,
老人們坐在咖啡館前一面喝著小杯咖啡,一面無言地睜眼目送他跑過去。


    越過27公里處的坡道時,開始隱約可以看到馬拉松的山。算算已經跑過三分之
二路程了,心想3小時30分說不定可以跑完。然而越過30公里之後海面開始吹起風來
,風勢越來越強,一不小心就被風吹得往後退。而且開始緩緩上坡。道路像用尺畫
出來的般筆直。這時真正的疲勞開始襲來。不管補充多少水分,立刻又感到口渴難
當,非常想喝冰啤酒。


    不,別想啤酒,別想太陽,把風忘掉,把報導忘掉!集中注意力一心只想著把
雙腳輪流往前踏出。現在,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


   過了35公里,這對自己來說,是未踏之大地。有生以來第一次跑超過35公里以
上的距離。海風繼續強勁地吹著。口渴難耐,路邊好多羊正在吃草。


   過了40公里。

   「還剩下2公里,加油啊!」編輯從車上為他加油。


    上午九點過後,太陽已經熱得受不了,汗水流入眼睛,手上臉上都是汗蒸發乾
掉的鹽,整個人變成人間鹽田。眼睛更痛。


   終於到達終點。跑了3小時51分鐘。


    當地的人聽說他剛剛跑完馬拉松,從盆栽摘下花來作成一個小花束獻給他。希
臘人的親切讓村上好感動。


   他覺得馬拉松是個親切的村子,和平的村子。


    在夏威夷跑

    那年12月,他參加美國夏威夷火奴魯魯馬拉松,第一次正式參加大賽,從此經
過了二十幾年,每年參加馬拉松比賽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平常他一天平均跑十公里左右。在東京的時候,多半在神宮外苑跑。除了在日
本跑之外,旅居歐洲和美國時,也經常跑步。


    身為一個小說家,他平常一天在早晨集中精神工作三小時到四小時。全神貫注
在自己所寫的東西上。其他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看。


    除了集中精神之外,其次必要的是持續力。一天雖然能集中精神三、四小時,
但如果一星期下來就累得吃不消的話,也沒辦法寫長篇作品。對於有志寫長篇小說
的作家,有必要維持半年、一年、兩年的持續力。如果說集中力就像深深屏住呼吸
的話,持續力就是同時還要學會安靜而緩慢地呼氣、吸氣的秘訣。這兩種呼吸的平
衡如果沒有學會的話,很難長久繼續寫下去。


    他說「我寫小說這件事,很多都是從每天早晨在路跑中學來的。」

    他很慶幸自己繼續跑步。

   「我自己很喜歡自己現在所寫的小說,也很期待接下來,自己會寫出什麼樣的小
說來。以一個不完美的人,一個擁有限度的作家,一面走過充滿矛盾的平凡人生道
路,依然能夠懷有這種心情,我覺得也算是一種達成,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奇蹟』
。如果每天的跑步對這達成多少有幫助的話,我對跑步這件事情不得不深深感謝。」


    跑完後不只是肉體的痛苦,連自己是誰,現在正在做什麼,大多都從念頭中消
失掉。那種心情應該很奇怪,但連那種感覺都消失了。跑步的行為幾乎到達形而上
的領域。首先行為在那裡,然後隨著才有我的存在。


   「我跑,故我在」

    除了多次參加火奴魯魯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紐約馬拉松之外,更挑戰鐵人
三項,甚至北海道薩羅馬湖100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上,他並不喜歡和人競爭勝敗。人家有人家的價值觀,自
己有自己的價值觀。誤解和受傷在所難免,不過,正因為和別人不同,人才能保有
自立的東西。以他來說,就是選擇和別人不同的語言,繼續寫小說。


    「我一面跑,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著。反過來也可以說,為了得到
空白而跑。在那樣的空白中,各種想法常常自然湧現……跑的時候腦子裡會浮現想
法,像天空的雲。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的雲。那些浮現又消失。但天空還是天空。
雲只不過是過客。」


    「我跑,故我在。」馬拉松的體驗帶給他最重要的意義不是肉體上的,而是精
神上的東西。



----------------------------------------------------------------------------

本文轉自中時電子報,人間副刊
http://go2.tw/jpu
--
※ 發信站: 批踢踢兔(ptt2.cc)
◆ From: 61.228.4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