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破產

冰島破產 台灣有以學之
【聯合報╱沈石/德國基爾大學計量經濟博士候選人(屏東市)】

 原本被世人認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冰島,竟然在一夕之間掉入國家面臨破產的地獄當中。深究此次冰島破產的緣由,或許可以從中發現其中的元凶,並作為台灣的借鏡。

冰島原本只是以漁業、觀光、美軍駐守輔助為主要財務收入的卅萬人口小國。在二○○三年因為全球原物料需求的增加,加上美國鋁業公司等投資者看中冰島可以水力發電大量供應便宜又乾淨的能源,接二連三的在冰島投資建造巨型鋁鎔煉廠。不斷湧入的外來投資(多與能源資源有關),在過去十年間,推升冰島經濟成為借貸與高度消費的支撐運作的犧牲品,使冰島經濟成了美國經濟的迷你版,而國債鐘早已破表。

另一方面,由於大量的外資進入也使得冰島的勞動市場需求大為增加,而供不應求的勞動需求也不斷的推升冰島工資的提高。高工資的帶動下,潛藏著通貨膨脹的危機。由於大家對於未來景氣一片看好,不斷的從銀行借款來從事消費,個人借貸方面每年都有高達百分之七十的成長,冰島股市也有三倍以上的漲幅。

由於冰島貨幣克朗早期因外資大量需求而造成升值,使得冰島企業也樂於享受升值的好處,大量借款來購買外國公司。在冰島人以債養債惡性循環之下,使冰島總負債比率高達GDP的三點五倍之高,超越負債累累的美國。

而冰島中央銀行為了抑制外來投資所引發的通貨膨脹,並支撐冰島貨幣,不斷調升利率。但冰島央行的高利率政策卻吸引了國際嗜血的投機者不斷搬錢來套利,惡性循環之下又加速了此次金融風暴。

早在今年初就有許多信用評等機構發現,冰島經濟上不合理的繁榮假象,並調降冰島的信用評等。此時冰島的短期借款金額佔外匯存底的比率,已經是出口的一點三五倍,高負債比迫使冰島央行不得不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是緊縮的貨幣政策迫使銀行減少對企業、家庭的融資,及降低資金的流動性。

據統計,冰島購屋支出佔GDP的比率因為緊縮政策因此跌了百分之五至十。以冰島如此小規模的經濟體來看,GDP的減少導致公眾支出的增加,冰島的財政可能因此從盈餘轉成赤字。如果情形繼續惡化下去,金融系統有可能因此被捲入。為了解決金融機構被捲入的風險,政府勢必出面解決危機,這也是冰島政府必須出面跟他國借貸的主因。

諷刺的是高額的政府借貸、大量的外國投資與過熱的消費支出造成了過去冰島富裕的假象,而這三個推動冰島經濟的主因現在反而成為冰島危機的元凶。冰島貨幣克朗的貶值導致外資的加速撤離,與亞洲金融風暴泰國發生的情形類似。

冰島央行的流動資產僅約四十億歐元,但冰島四大銀行的外債總額卻高達一千億歐元,政府想紓困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冰島高達GDP百分之四十五的進口比重,又因為消費緊縮及貨幣貶值而購買力急速下降,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導致今天冰島面臨破產危機。

面對頹勢難止,目前冰島已經接管了國內最大的三家銀行,總理也承認小國並不適合過度開放的經濟,或許這是給目前追求亞太籌資中心的台灣一個很好的警訊。看看冰島,想想自己,從冰島身上或許我們可以學到一點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