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絕望

一九八一年到二○○三年之間,約莫三千萬名全職美國勞工在企業裁員時丟了工作。

在這次大規模社會騷動中,民營與公營機構都沒有提供足夠的資源補償受害人,失業救濟金通常六個月後就用完了,健康保險更是在解雇那一刻就沒了。

許多遭裁員的白領勞工重新振作,去找新工作(不過薪水平均比上一份工作少了百分之十七),不然就是調適生活,擔任各種約聘勞工或「顧問」。不過由於沒有安全網,原本是中產階級的人經常一下子就淪為低薪勞工,甚至陷入貧窮。

我遇過許多這種原本是管理人和專業人士的人,聽過他們每況愈下的故事:有位在亞特蘭大科技業從事行銷的女性,丟了工作後又找到行銷工作,不過在這之前當了六個月的工友;有位在明尼阿波利斯的汽車司機,會把以前當媒體主管的舊名片發給乘客,希望有人聘請他去當媒體主管;有位化學工程師遭裁員後,在遊民收容所待了一陣子。

原本工作穩定的中產階級白領勞工,在成長過程中,長輩教他們相信,有技能、學歷就一定能安全無虞,但現在他們卻只能焦急亂竄。

當然,裁員並沒有增加推銷員的人數,不過,受到鼓勵把自己當成推銷員的人確實增加了。新的企業職場危機四伏,人人都會受到鼓勵,要不斷努力推銷自己。

一如人類學家查爾斯‧達拉(Charles N. Darrah)所言,白領勞工已經變成「一堆技術……他們可以在各個工作環境中自由來去,把技術像一大堆行李一樣背來帶去」。不過他們必須不斷提升與磨亮彼得斯所稱的「個人品牌」,唯有如此才能「自由」來去。你不能再認為自己是「員工」,要認為自己是「品牌」,大聲宣傳自己與眾不同、克盡職責、滿懷熱情!

從軟體工程師到會計師,現在人人都沒有安全感,就像皮爾斯以前特別關注的「孤獨推銷員」。

激勵產業無法改正這種現況,只能建議大家改變對現況的想法;應該欣然接受企業改組,因為這種「改變」代表革新,令人振奮;失去工作是改造自己的機會;動盪時總是會有一批新的贏家脫穎而出。而企業付錢就是要激勵產業去改變大家對現況的想法。

一九九四年《華盛頓郵報》在一篇有關激勵產品的文章中這麼報導:「員工因大規模裁員而士氣低靡,大企業正在尋求創新又便宜的方法來提振士氣。」根據網路上的「教練史」,教練產業能在一九九○年代大幅成長,得歸功於「人們失去終生職業」。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派舊金山的員工去參加名為「成功一九九四」(Success 1994)的大型激勵活動,各種觀點的人都能參加。而該公司也在同一天宣布未來兩年內將裁員一萬五千人。《時代雜誌》的李福斯(Richard Reeves)在報導中指出,那次活動的主講人是狂熱的基督教激勵專家金克拉(Zig Ziglar),他的主旨竟然是:「錯在自己,別怪體制,別怪老闆。要更認真工作,更用心祈禱。」

海報和日曆之類的激勵產品會有銷路,也得歸功於「世上存在許多負向事物」,這是成功飾品公司發言人的巧妙理論。她說:「市場之所以需要本公司的產品,是因為現在有很多公司在裁員,且無力幫員工加薪。」而她公司的產品是「緩解問題之道」。

麻州大學(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安默斯特(Amherst)的新聞學教授羅夫‧懷海(Ralph Whitehead)表示:「當企業裁掉三分之一的員工後,會在走廊上貼鼓舞人心的海報,以遮蔽心理創傷。」

有一位碩士學位的電腦科學專家,只找得到沒福利的短期約聘工作,他告訴我:「現實爛透了。」但你沒法子改變現實,至少用簡單尋常的法子是沒辦法的。你可以加入社會運動,爭取適當的安全網,或提出比較有人情味的企業政策,不過這些事可能得花一輩子來做。

你現在可以做的,只有改變對現實的看法,從負向的不滿變成正向的接受。對於遭裁員的人和超時工作的生還者,企業送的大禮就是「正向思考」。

摘自《失控的正面思考》p.146~148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