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長給畢業生的十四點建議

各位即將畢業的同學 :
首先恭喜各位同學即將完成學業從台大畢業, 步入社會成為社會的新鮮人, 或展開更高階段的求學歷程。學校曾經對校友及企業界做過廣泛的意見調查, 以了解他們認為臺大同學最需加強的能力, 排名在前的包括: 團隊精神、工作態度、溝通協調、抗壓能力等。
其中一位熱心的企業界朋友更給我來了一封信, 整理出「14點給社會新鮮人的建議」,但願能引導即將進入社會的準畢業生們思考的空間,並帶來正面的影響,我認為這值得即將步入職場的同學參考, 把全文整理摘錄於下: 繼續閱讀 李校長給畢業生的十四點建議

張忠謀 拿下半導體諾貝爾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30/2/2sf19.html

IEEE Spectrum 原文
http://spectrum.ieee.org/at-work/tech-careers/morris-chang-foundry-father/1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即將在今年7月滿80歲的前夕,因在半導體界的傑出領導成就,獲得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頒發榮譽獎章「Medal of Honor」,這份榮耀就有如「半導體界的諾貝爾獎」。

此一殊榮,讓張忠謀與英特爾創辦人安迪.葛洛夫(Andrew S. Grove)及摩爾定律發明人高登.摩爾(Gordon Moore)齊名。

IEEE專刊「IEEE Spectrum」總編輯泰克拉(Tekla Perry)為此特地從紐約來台專訪這位晶圓代工教父,這也是張忠謀在之前個人自傳出版13 年來,首度面對媒體深談如何踏入半導體、創立台積電的緣由。

若說,《張忠謀自傳》是記載其前33年的歷程,這次專訪,可說是自傳的中集,從33歲談到現在,張忠謀提到自己在半導體之路許多的第一次,有相當多生動的告白,本報摘譯如下。

1931年在上海寧波出生的張忠謀,在他18歲的時候,從大陸來到波士頓,就讀哈佛大學。

當時的美國在很多方面都居全球之冠,張忠謀說,「我對這個國家為之著迷,美國在道德、民主政治上都居領導地位,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

來到美國,開啟張忠謀全球視野,也是他實現人生夢想的開端。在哈佛讀了一年後,他理解到學校的一般工程教育,無法引領他得到一個頂尖的工程工作,於是轉學至麻省理工學院主修機械工程,碩士一畢業後即投入職場。
繼續閱讀 張忠謀 拿下半導體諾貝爾獎

屬靈問答交通-陶國清弟兄

一、 時間:2011/5/14 pm.7:30~9:00
二、 地點:台北市召會三會所R400
三、 交通者:陶國清弟兄
四、屬靈問答交通內容:(未經講者校閱)

Q1:有心願參訓,但父母反對,除禱告以外,有沒有什麼辦法?
A1:父母實際上無法阻擋孩子做什麼事,有經歷的弟兄姊妹同不同意這樣的說法?阿們。我觀察大部分的情形,孩子到一個年紀後,父母很難約束孩子,孩子在很多方面,不會主動和父母溝通,你上一次和父母很敞開的坐下心平氣和談話是什麼時候?你可能都忘記了或是你會說有這時候嗎?

事實上,根據我的經歷,父母很希望有這樣的機會,和孩子好好談談話。大部分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國高中生會常常回家,雖然不常講話,但常常見面。父母從小照顧我們,從小看到大,看到我們的行為反應舉止,就會知道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這是父母對孩子的認知,他覺得他是懂得他的孩子的。特別我們上了大學,我們離開家,住學校,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會有認知上的差別,當我們信耶穌了,我們在人生的觀念上,產生很大的變化。以前我們不會自理生活,我們原來個性閉塞,因著正常的召會生活,變得很喜樂。我們信主後會有些改變,但是父母沒有領會我們的改變,當我們突然提出來我們要參加訓練,他們會覺得我們被騙了,是不是參加不好的活動。他們在我們身上辛苦地栽培我們,不論是精神上或是金錢上,都是很大的栽培,他們很難接受我們突然的改變。我們要考慮說,我們提到參加全時間訓練,父母是否真的懂得那是什麼?我們讀了大學了,父母親年紀也大了,覺得你畢業要工作,讓他們休息了;但沒想到他還需要為後半生奮鬥,不能靠兒子了,他們會有心情上的掙扎,並不一定是真的反對,我們信主後,這是我痛苦的經歷:

我自己大學信主,我信主後,有一次一整年只回家三天,這三天是好幾次拼在一起的,時間加起來只有三天在家裡。甚至過年也沒有在家裡,因為教會裡有特會,那時我們覺得我們絕對為著主,那是我們年輕人單純一條線的想法。後來我到生活中,在生活上,的確虧欠了父母,後面再來彌補很辛苦,沒有不愉快經歷時,什麼話都比較好講;但是有了衝突後,口角後,再回復,父母很難平復。我們年輕人沒什麼耐性,他們想數落我們一下,我們也沒耐心聽,等等。我先跟大家提,

第一,我很盼望大家,願意在參訓的事上,使父母重新認識,需相對的時間。不是讓他們認識什麼是訓練,乃是需要花時間讓他們多認識你,重新認識你。在場有多少人,是在大學才改變了,才信主或愛主,需要花時間,坐下來,臉色要快樂的樣子,願意在家裡多講講。以前小時候在學校發生的事會想要跟父母講,但是上大學後反而就沒有了,是不是這樣子啊?現在要學習說說,讓你和父母之間不要有太大的距離,和父母多說說,通常我們常常是同伴之間比較有話說,和服事者,在職家比較少這樣的交通,少有合適的溝通。這是我們談的第一個點。 繼續閱讀 屬靈問答交通-陶國清弟兄

恩典與真理。愛與光

2010 年 5 月 18 日 (三) 宜運動,不宜久坐

你們從前是黑暗,但如今在主裏面乃是光,行事為人就要像光的兒女,
(光的果子是在於一切的善、義和真實。)

以弗所五章8~9節

今天小排讀到以弗所五章,說到在愛裡行事為人。裡面有一段話。

恩典與實際(真理)怎樣是四章十七至十三節基本的元素,
愛與光(五8~9,13)照樣是五章一至三十三節使徒勸勉的基本因素。

恩典是愛的發表,愛是恩典的源頭。
真理是光的啟示,光是真理的根源。
神是愛,也是光。(約壹四8,一5。)

當神在主耶穌身上得彰顯並被啟示時,
祂的愛就成了恩典,祂的光就成了真理。
我們在主裡面接受了作恩典的神,並實化了作真裡的神之後,
就來到祂這裡享受他的愛和光。

愛和光,比恩典和真理更深。
因此,使徒首先以恩典和真理,然後以愛和光,作為他勸勉的因素。
這含示他要我們日常的行事為人長得更深,從外面的元素長到裡面的元素。

後來盧弟兄就問說,那麼怎麼樣才能在行事為人上發光呢?我就說,按照五章9節來看,光的果子在行事為人上是善良的、是義的(對人沒有什麼虧欠)、是真實的(對待別人很真誠)。嗯,但不一定有愛。(大笑,按照我對某人的領會)

但後來回想,的確,我遇到某些人,就會覺得還是不要玩遊戲好了,如此芸芸。其實那個人就是非常有光的人。在十三節繼續說:

一切事受了責備,就被光顯明了;因為凡將事顯明的,就是光。

我好像是愛比較多,而光太少。所以在外面就是恩典比較多,真理(實際)就比較少。
所以我是比較偏情感方面的人;而缺少理性方面;但有些人卻真的是愛比較少,但是光比較多。

所以我需要神的光,比神的愛還要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