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性格

今天想來說說關於中國人的性格

最近兩岸鬧得風風雨雨的事,不是我要說的重點,
今天想說的,是中國人,甚至泛中國人的民族性。

中國人在做事上有個特點,就是不切實際,
而這不切實際的態度,在很多方面都使得中國人一事無成。

舉個例來說,一件工程若是交給中國人辦,中國人會弄個隆重的剪綵,
在開幕時畫大餅,講得天花亂墜,似乎這麼做就舉世無雙了,然而,
一陣熱鬧過後,賓客走了,該工作的卻也走了,為什麼?因為沒有觀眾!
沒有觀眾的事做死都沒人知道,所以當然要走,那該做的怎麼辦?
隨便馬虎做一通,像個樣就行了,這樣的品質當然叫人不敢恭維,
所以等到驗收時,中國人的習性又發作了,辦個熱鬧的竣工典禮,
在典禮上極盡所能的吹噓工程品質,彷彿這是個曠世傑作,
但是時間一久,漏水的、腐蝕的全都露了出來,當初的神話破滅後,
趕緊找個替罪羔羊,同時再辦件別的事,日子一久,大家又都忘了。
這就是中國人的行事模式。

我們今天的立場或統或獨,其實都和這情況沒有關係,
因為這是在中國文化下成長的積習漏病。
有個新聞說到中國的黑心食品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31/4/18ld9.html)
相信這也不是什麼新聞,但為什麼這樣的消息卻層出不窮?
原因昭然若揭:因為沒人看得見!

今天許多台灣的立法委員亦是如此,法律專業素養不足,
但也幾乎不會有人把時間花在增進專業知識上,
許多人只是跑攤,拉交情,衝人氣,因為這樣才有選票,
所以你若是到立法院旁聽過,相信必定會非常驚訝,
倒不是因為電視上的真人快打活生生出現在眼前,
而是打到一半,當記者們開始收攝影機時,衣領也不揪了,領帶也不拉了,
大家若無其事的回到座位,東西收收走人,走去哪?走去有人看的地方,
那法案呢?剛剛劇情演過了,對方政黨杯葛嘛!所以許多法案一直延宕,
卻是因為這不切實際的心理作祟,沒有人認知到自己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只是希望自己能混得漂亮,混得全身而退,中國人的性格在他們身上表露無遺。

所以清末的自強、維新運動會失敗,正因為中國人發揮了他們的天性,
樣子做的很漂亮,卻沒人願意真正花工夫去探究西方列強的社會結構、經濟因素,
乃至於他們崛起的原因,總覺得請個洋人來,他們有的給我們照做一份,
我們就能變得跟他們一樣,只可惜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我們眼中的中國,或著是華人世界,至今仍在這無限迴圈中走著。

系上。碳封存。Nature

台灣每年約四次的颱風事件,雖然給許多地區帶來不少山崩及土石流等地質災
害事件,但是每次在大量的雨水沖刷後,卻也同時將台灣島內土壤及植生作物
所包含含碳比例給降低了下來。國際間著名的「自然」地球科學期刊
(Nature – geoscience)本周登出了英國劍橋大學與臺灣大學的研究成果。

劍橋大學的喜樂頓博士(Dr. R. Hilton)認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被帶至深海沉
積的過程中,颱風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喜樂頓博士及他的同事,以及台灣
的一群研究伙伴們分析了敏督利(2004年)及艾利(2004年)颱風期間,台灣
東部地區立霧溪河水中沉積物的成分,並嘗試量化在河水中有機碳的比例,這
些有機碳即是來自於現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調查結果顯示,立霧溪流域每年
平均有機碳的總量每平方公里介於16~202噸,在世界上是屬於高的紀錄之一。
研究團隊也比較了近數十年來台灣島的侵蝕速率,他們推斷有80~90%的有機碳
是在颱風造成山崩、土石流的事件中,被大量水流從上游的山體運送到下游的
海洋中。這個發現,也說明了颱風的頻率及強度會影響陸地上有機碳被帶至海
洋中的速率。

研究群之一的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陳宏宇教授認為,颱風期間,大量雨水會將
高濃度的沉積物直接注入深海中,在台灣島四周的海洋便會形成長期碳掩埋的
機制,相對大自然界是一項減碳作用,也就是目前科學界最熱門探討的"碳封
存"(Carbon sequstration)系統。雖然這種全球性碳封存的重要性仍被
評估中,但颱風與碳循環的關係將會高度的影響台灣未來的颱風頻率與強度。
這個研究結果也詮釋了熱帶氣旋的氣候作用與陸地生物圈侵蝕作用間呈現反向
的回饋關係。此項研究成果亦為國際媒體刊載,連結如下:

Nature

New Scientist

The Discovery Channel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smos Magazine

The Daily Telegraph

Reuter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The China Post